3.1 實施分戶熱計量和收費,供暖系統的設計就會面臨下列現實問題
3.1.1是否應考慮樓板和分戶墻的隔熱措施?傳熱系數宜控制在什么水平上。3.1.2戶與戶之間傳熱溫度差取多少。多數意見認為,戶與戶之間采取隔熱措施,要增加可觀的投資費用和占用寶貴的建筑空間,對照十年來建筑節能和墻體改革的艱難歷程,可能是難以實施的。但是,應合理確定不同于常規的供暖負荷計算方法,散熱器數量必然需要多于傳統的集中系統,有的設計單位在試點工程中,已經試行供暖負荷按常規計算值的1.4~1.5倍取值??紤]到目前供暖系統設計時散熱面積普遍偏大的現實狀況,以及間斷采暖后短時間內要求升溫的需要,1.4~1.5 倍的取值可能是適當的,但尚需經試點工程的實測驗證。
3.2 分戶熱計量的基本方法
目前,國外采取的分戶熱計量方法大致有:分戶熱量表、蒸發式或電子儀表式熱量分配表、室濕法、時間法和水表法。
經研究篩選后認為,其中可供借鑒的技術手段,可能只有每戶設置一個熱量表或每組散熱器上安裝上個蒸發式熱量分配表兩種基本方法。新建住宅一般應采用分戶熱量表,蒸發式熱量分配表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誤差,舊有系統改造時采用是否適合于我國國情?還待經試點工程的驗證。
在試點工程中大多采用國外產品,國內已開發出上述產品,在推廣推行住宅分戶熱計量的情況下,逐步衽有標準計量部分大力參與的國產化應是根本出路。
3.3 適合于分戶熱計量的系統制式
按戶用熱計量的室內系統制式,如采用每戶一個熱量表的方案,首先需要改變傳統的室 內供暖系統的制式,以“共用的供回水立管和分戶獨立系統相結合”的新制式,來取代傳統的、上下層貫通的單管或雙管系統制式。 此種新的系統制式,十分有利于解決傳統的垂直雙管式或垂直單管式系統的垂直失調問題,也有利于實施變流量調節的節能運行方案。
3.3.1由入戶總閥門、熱量表和較長的戶內管系統環節組成的分戶獨立系統阻力,遠大于傳統垂直雙管制式單組散熱器的阻力,共用供回水立管的阻力和自然作用壓力值相對較小,如嚴格進行水力平衡計算,垂直失調的可能性完全可以避免。
3.3.2垂直單管式系統雖然和層散熱器是同一環路,相對于垂直管式系統有較好的水力穩定性,但由于各種復雜因素,散熱面積偏大致使逐層降增大而上熱下冷,新的系統制式則可避免這種逐層溫降的不均勻性。
3.3.3變流量調節對傳統的單管或雙管室內系統制式,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失調度,而對共用供回水立管和分戶獨立系統相組合的分戶系統制式,則影響較小。
3.4 共用供回水立管的配置,應根據住宅的建筑條件和儀表的設置位置確定
3.4.1如儀表可設置在戶內時,可按同一平面位置的各戶分別配置共用供回水立管。
3.4.2如儀表需設置在戶外公共空間可鎖封的專用管井內時,單元式住宅可每一個入口配置共用供回水立管,塔式住宅則可按每層四戶左右配置共用供回水立管。
3.4.3共用供回水立管,無論是采用上供下回同程式還是下供下回異程式,都會有較好的水力特性,為簡化管系一般情況下可采用下供下回異程式。
3.5 戶內系統適宜的設置方式
一戶設置一個熱表之后,必然要形成單戶的獨立系統,此種戶內系統的管道,在建筑層高受限、而住戶對裝飾要求提高的條件下,需進行深入的探索和試點。綜合各地的試點方案,無非是以幾種方式:
3.5.1布置在下一層頂板下,采用下供下回雙管式。
3.5.2布置在本層頂板下,采用上供上回雙管式。
3.5.3 布置在本層地面上,要采用下供下回雙管式、水平串連單式或水平串連單管跨越式。
3.5.4布置在本層地面下的墊層內。
顯然,在居住者對住宅的裝飾要求日趨高檔的情況下,前三種方式均難以被居住者所接受,第四種方式雖較優越,但應采用交聯聚乙烯(PEX)管、聚丁烯(PB)管、改性聚丙烯(PP-C)管或鋁塑復合管等管材,并應有厚度不少于 50mm的墊層,雖同樣可采用下供下回的雙管式、水平串連單管式或水平串連單管跨越式,但最好采用途“章魚式”配管方式,以避免在墊層內安裝連接管件的隱患,并要采取防止住戶地面裝修時釘破管道的可靠構造和管理措施。
如有可能在地面墊層內敷設管道時,采用地板輻射采暖,其優勢就更突出了,此種采暖方式除了眾所周知的優點外,還由于需在樓板基底上鋪設保溫層,可部分減少戶與戶之間的熱傳遞量,并可改善樓板的隔聲和降低的撞擊聲。